媒体师大

【安徽日报】以“数字新安江”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 时间:2025-08-27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报道转载如下:

近年来,数字技术不断突破、快速迭代,为开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空间,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逐渐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的静谧妩媚,极尽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更孕育了最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因此,我们应抢抓数字化战略机遇,探索数字文旅工程,以新安江为标识,实施“数字新安江”项目,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整合各类资源要素,进而开发具有数字化特征的文旅深度融合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探索经验,打造数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

建设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如今,许多游客到景点旅游,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是希望进行沉浸式的体验游。人们想看到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历史记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欣赏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打造沉浸式旅游空间,应以徽州文化为基础,融合自然资源、地理信息、历史人文等数据,建设新安江生态大数据库,采用数字孪生和全息技术将新安江丰富的人文山水景观打造成“新安江文旅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空间,以三维虚拟场景作为故事叙事的载体,重现徽州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变迁。通过开发沉浸式文化旅游互动体验的模块化感知系统与信息增强型智能导览系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体验徽州文化和云游新安江山水画廊。这种多感官、强交互的体验模式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是对旅游本质的回归,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体验者、创造者、传播者”,提升了游客满意度,拓展了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安江流域农业长期依赖传统种植,产品附加值低。即使有些地方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但仍以农家乐、传统民宿和古镇游项目为主,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和同质化竞争。数字技术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体验场景、优化管理服务,正成为破解新安江农文旅融合发展瓶颈的新引擎。开发新安江全域农文旅产业数字资源库,搭建农文旅信息共享平台,开设文创云店、民宿云店、餐饮云店、特产云店、导游云店,整合景区预约、民宿预订、农产品购买、交通导航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游客可在平台上定制“枇杷采摘+鱼灯制作+徽州古村落探秘”主题线路,系统自动推荐最优行程。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农产品溯源、非遗文创产品进行确权,确保游客购买到正宗的“三潭枇杷”“歙砚”等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农文旅数字监管系统,整合环境监测、安全预警、投诉处理等功能,实现“一屏统管”。

打造徽州文化的核心IP。徽州文化IP的破局关键在于“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徽州文化包括徽商、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派篆刻、徽州版画、新安画派、徽州戏曲、徽派盆景、徽州家谱、徽州雕版刻书、新安理学、皖派朴学、徽州漆器、徽州饮食、徽州风俗等丰富内容和多彩形态。通过开展新安江数字化徽州文创项目,开发名人系列、书画系列、工艺系列、建筑系列、家谱系列数字藏品,创作徽州风物系列形象和画稿,以此设计皮肤、屏保、壁纸系列产品,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开发徽州历史、遗迹系列互动小游戏,策划反映爱国、进取、开放、和谐的徽商精神的影视动漫作品,打造徽州文化的核心IP,加速徽州文化品牌的提升和推广。

培育文旅数据要素市场。开发新安江文旅高价值数据空间。联合国内数字化技术、文旅平台型企业和本地高水平高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新安江文旅数据空间实验室与工作坊,沿着文化、旅游、餐饮、民宿、农业、研学、康养领域的研发、生产、服务等主要环节开发新安江高价值商业场景,并建立行业数据库。以新安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引入、培育数据产业各环节关键主体,打造具备海量数据的新型要素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据产品市场,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从而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以新安江“数据元件”开发和流通为中心,建立文旅行业数据要素创新中心,开辟“双招双引”新场景,孵化一批数字文旅商家和专业服务机构,培育数字文旅产业新形态。

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搭建“数字新安江”政产学研用平台能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源数据,通过数据融合与分析,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管理一体化综合优势,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规划、灾害应急、客流疏导等提供科学统一的“数字底盘”和决策支持,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域”。平台应由政府牵头成立运营主体,引入科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和运营;指导相关主体开展数据要素市场活动,明确数据运营服务机构、数据要素交易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设立的条件和主要职责;健全数据要素的决策管理、运营管理、交易服务、数据监管的组织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接入、交换标准,破除数据壁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流通。通过数据流打通决策流、业务流、人才流、资金流,最终实现新安江流域的治理现代化、发展可持续化。

原报道阅读链接:【安徽日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508/26/node_06.html#c1101682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