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安徽网】安师大女教授张雪莉创立社区公益“国学堂”

  • 时间:2017-03-08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马星宇

    本网讯(党委宣传部)安徽网新闻中心于3月2日发布《我校女教授张雪莉创立公益国学堂》报道。

    全文如下:

    2月25日上午,莲塘新村藕香园社区里传出阵阵朗朗的古诗文读书声,新学期的“国学堂”又迎来了新的“粉丝们”。

    据大江晚报报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自2014年10月份起,每逢周六早上,年幼的孩子、白发的老人,工作之余的成年人都聚集在这里聆听国学。这个备受欢迎的社区国学课堂也承载着一位女教授的“公益梦”。

    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雪莉教授,多年来深入社区义务教学,推动国学普及化工作。“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汲取国学精髓的营养,会让孩子们受益终身,也让我们民族的未来更具生命力。”为此,她坚定地成为一名“学行合一”传道者,不谋功利进社区开办国学堂。

    张雪莉自幼受到传统文化底蕴的家庭熏陶,长大后她又成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教研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她体会到《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对于一个社会,尤其是未成年人能起到正面的引导教化作用。张雪莉说,文化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传统国学精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突出“百善孝为先”、“积德行善”等内容,即教育人们崇尚孝行、遵德,主动乐于助人,这与当前广泛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

    张雪莉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经典论著,是中国几千年发展进步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根本。然而,受到市场经济、一些错误价值观的冲击,“去传统化”的现象愈发明显,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留住,特别是在未成年人中加以启蒙性的传承弘扬,其认为是大势所趋,还必须有人牵头成为“学行合一”的传道者。

     大约七八年前,她开始从事相关研究,尽管当时社会层面尚未过多予以关注。自2011年后,张雪莉便与几名有着相同志向的同事,先后在安师大校园、城南部分居民小区,尝试着开设了数个公益性国学班。“那时,我们四处找场地为有学习意向的孩子们,尝试着去讲授一些较为简单的国学。但是,我们发现国学教育在当时的接受度不高。”流动的国学班直至2014年得到汀棠公共服务中心、藕香园社区的全力支持,才将“家”正式安定下来,成为定点的“国学堂”。信念坚定 一心推动国学普及化。

    “我授课很简单,就是谁愿意学,我都欢迎,也乐意教,就是‘不要回报、长期免费,随来随学、愿意就好’”。随着近年来国学教育的回归,和一些家长认识的转变,一些民间办学机构也想支付报酬邀请张雪莉前去授课,“我办班授课的初衷就是让喜欢国学的孩子、居民们零门槛地接触到,利用国学授课去赚钱就与我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为了将这些分文不取的国学班维持下去,她拒绝了一些带有收费性质的培训辅导,转而全身心投入到推广国学普及化的义务教学中。

    “高校中从事国学科研的教师很多,但愿意潜心在基层群众中推广国学普及化的,实在不多!”张雪莉笑着说,无论是当初的四处漂泊式讲授,还是目前场所固定式的授课,从教学的成效看,她深有感悟,她发现不少学生学习国学后,不仅自身的文化修养有所提高,更多的是对其人生价值观的扶正,特别是对平时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学习、与父母“对着干”的叛逆孩子,国学经典能安抚其躁动的内心,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如果说我办这个公益国学班,今后还有什么发展计划的话,那就是希望更多家庭可以接受学习国学,并让父母将其有机融入孩子的日常正确家庭教育中。”在她看来,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关键在社会人,基础在未成年人,因此,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国学、学习国学,对于将来树立良好的人生“三观”是大有裨益的,并能正面影响父母、带动整个家庭与社会。

    文字链接:http://www.ahwang.cn/anhui/20170302/1611101.s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