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入汛以来,受极端灾害天气影响,八百里皖江全线超警戒水位,安徽防汛抗洪形势严峻,江淮大地灾情严重。安徽师大组织紧急动员50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学生军”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把“两学一做”要求转化为防汛救灾的实际行动,换来群众的声声好评。他们或在防汛一线奋战,或在后方安置点守护和奔走,经历着人生中一次特殊的暑期“社会实践”。
投身抗洪救灾是“最好实践”
像往年一样,未到七月,安徽师范大学的师生就已经如火如荼的筹备青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了。然而,暴雨侵袭,让准备实践的师生忧心忡忡!此时,一批批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始改变谋划已久的实践计划,纷纷转为抗洪救灾服务实践团队。
“零壹助梦”实践队在洪灾来临前的两个月,一直在准备着一个以“平民电脑学校”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灾情发生后,17人的团队,师生心意相通,迅速“变卦”,赶往宣城加入防汛救灾志愿者队伍,投身抗洪救灾的“最好实践”,
“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研”团队原计划在芜湖等地开实地调研。灾情发生后,团队指导老师杨穆龙,召集团队成员商量调整实践方案,“没想到,学生们和我想的一样,大家立刻决议将团队改为临时应援队,并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棠梅小学安置点,成为志愿帮扶后勤队伍。”
很多改变行程的团队还没来得及细致准备,就已经踏上征程。他们或在防汛一线,或在后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虽然平凡,但这一缕“雨后阳光”却格外温暖、灿烂。
作为高校党员更应“不忘初心”
危难之时见担当,关键时刻见作风。抗洪救灾期间,我校实践团队党员走在前头当先锋,诠释了青春责任与担当。
孙文,中共党员,2015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赴宿松“助力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实践团队负责人。“亲身经历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在泥泞艰险的道路上共同顶风冒雨前行,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关键时刻,必须站出来。我们搬运救灾物资、照顾转移安置灾民是本分所在。”这位去年在四川松潘支教一年的小伙质朴的说。
梅晶哲,中共党员,2013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历史与社会学院抗洪救灾临时志愿服务队。留在学校准备考研的他,当学校号召实践师生积极参与抗洪救灾的第一时刻,便奔赴芜湖救灾物资转运站成为一名志愿者。“因为还是学生,防汛江堤上不了,但后勤服务也是战场,也是抗洪救灾的一线,只要是服务抗洪救灾大局的,我都愿竭尽全力。”他坚定的说。
“我们抵达水阳镇的时候,当地的洪灾已十分严重,我们团队当机立断,变爱心支教为抢险抗洪。同学们很支持,还组成了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负责的小队,负责不同项目工作。”赴宣城市“诗歌传承调研”实践团队队长孙雨露介绍说。
大灾面前,每一名党员,无论是带队的老师,或是实践的学生,都有为民服务的共同情怀与追求。“关键时刻,绝不等待、绝不犹豫、绝不观望,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是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现实检验。”校团委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何所惧老师如是说。
情系灾区在哪儿都能“勇敢担当”
“爱育新蕾暑期关爱团队”,因暴雨灾情,未能按时赶赴宿松开展救灾活动,他们化笔为犁,积极开展“情系宿松”系列活动,发动师大老师和同学以手写寄语、爱心捐助的形式为宿松送去关爱与祝福。
实践团队以“感悟宿儒师大情,传承松兹教育梦”为话题发起微博话题讨论,阅读量在三天内突破了20000次,其中,以“为宿松加油,手写祝福”为主题的原创微博更是受到魅力宿松等多家官方微博账号转发,网友们纷纷赞赏此举“温暖人心”“爱心满满”。
此外,学校师生积极组织公益募捐活动,获捐《孝弟三百千》《弟子规》等大量书籍,为灾区孩子送去精神食粮。同时,为进一步增强灾情严重地区群众的安全意识,实践师生组成防汛自救常识宣讲小组,编写《防汛安全手册》,以实际行动助力防汛救灾。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安徽师大的“学生军”正在抗洪救灾一线展示着青春担当,回答着实践教育的真谛。(刘长生)
原文阅读地址:
新华网:http://www.ah.xinhuanet.com/20160718/3288533_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