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与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成“三冥节”。每逢清明节到来之际,浩浩荡荡的扫墓大军既导致交通拥堵,也造成环境污染。清明节变得不再那么“清明”了。
从2008年起,国家已把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目的是为了追思、为了传承清明文化,并为其注入新的元素,构建符合时代潮流的清明新风。然而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想起前不久的一次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发现能够说清楚清明节历史起源、风俗习惯以及祭奠的寥寥无几,远远不如对情人节、圣诞节的认知程度高。这一现象令人匪夷所思,值得我们去理性地认识和思考。
我国的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它有两个核心主题:慎终追远,亲近自然。所谓慎终追远就是不忘记历史、不忘记英烈、不忘记祖先;所谓亲近自然,就是走近自然的怀抱,远足踏青,开展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民俗活动。因此,仅仅把清明节看成扫墓的节日,无疑是一种误读。即使是扫墓,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注重继承清明祭扫精神内核的同时,实行文明祭扫,如可以通过网络祭扫、家庭追思、社区公祭等活动,通过鲜花、赋诗、信函、音像等祭扫形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内涵融入到现代文明的形式之中。
原文阅读地址:
安徽青年报:http://epaper.ahyouth.com/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65&CurrSid=10562&newsid=3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