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解放日报】【中国学前教育网】我校校友韩可胜:把诗词念成孩子的“生命底色”

  • 时间:2015-10-02
  • 来源:
  • 作者:
  • 点击量:
预审 审核 张鑫

1月15日上午8时,韩可胜在微信公众号“宝宝念诗”上准时推送当天的内容——《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条圣洁如处子的黄河》。文章带着读者,沿着黄河一路“走”去,“看”景,“念”诗。

选择8时推送,是有讲究的。“不少人上班‘开工’前有先刷一遍微信的习惯;晚上9点左右,又是一波上网高峰。所以,这个时间推送,文章有两次被阅读和转发的机会。”韩可胜说。

  2013年12月31日创立至今,“宝宝念诗”“一岁”多了。300多天的“耕耘”,让“宝宝念诗”累积了数万粉丝。其中约85%是12岁以下儿童的父母。有时,单篇文章的点击率便超过10万,平均每篇的阅读量在5000以上。

  古往今来,谈诗论词的文章十分浩瀚,把这些“板着脸”的正解从纸上搬到网上,甚至直接把百度的内容复制粘贴,是吸引不了人的。而韩可胜的赏析文章在点评之余,多有与孩子相伴、成长的回味与感悟,可说是诗情、父爱酿成的一篇篇美文。

  此外,韩可胜选诗颇为用心。

  去年2月5日,立春次日,“宝宝念诗”推出“24节气歌”,既符合时令,又结合了自然科学和中国人的哲学观念,顺带着还把中国的节气和西方的星座说作了番比较,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却又长了知识;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宝宝念诗”分享了谭嗣同的《有感一章》;开学季,从《神童诗》里的“春夏秋冬”一直说到了送儿入学的三条“军规”……

  “其实中小学课本上也有很多好的诗歌,只是有些诗歌过于‘苦大仇深’,孩子不懂,只能死记硬背,打击了他们念诗的积极性。”韩可胜算了算,从小学开始,每本语文课本里约有10首左右诗词,小学5年就有100首,初中、高中又各有几十首,能把这200多首背熟,就能很好地领略诗词的魅力。“关键不能念一首、忘一首,要积累。‘宝宝念诗’既是帮大家温故而知新,又希望带动大人陪孩子念诗。”

  “宝宝念诗”吸引了不少学者、作家、教育家的关注。专注于语文教学研究的进才北校副校长邢春说,“‘宝宝念诗’确实独具慧眼,发掘了很多适合孩子读的诗。”在邢校长看来,类似“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这样的诗,就像儿歌,好念、好懂,意境也美。

  背串了的诗,和山里的水、山里的风一样,是他人生的一部分

  选择以诗歌为主题开设公众微信号,于韩可胜而言,是件很自然的事,因为他就是在父亲的吟诗声中长大的。

  1966年,韩可胜出生在大别山区。父亲自小熟读四书五经,一九四九年后成了山里的民办教师。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家中除了教科书和领袖语录,没有别的文字留存,父亲便凭着记忆教韩可胜念诗。田头、灶头、路上,大手牵着小手,父亲念一句,儿子跟一句。“很多诗没有题目,因为父亲记不得了。”

  除了念诗,韩可胜童年生活中另一件“大事”便是在父亲写对联时打下手。“不管是春联、喜联,还是挽联,村里人都来找父亲写。”

  韩可胜最喜欢跟着父亲去别人家里写喜联,因为可以留下来吃一顿饱饭好菜。“父亲每写一个字,我便把纸往上拉一点。”篮子、担子、子孙桶……每一样嫁妆上,都要压上红彤彤的字儿才能风风光光地抬着走。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副喜联是 ‘苏才郭福,姬子彭年’,那时还小,不懂,父亲就解释给我听,这是祝福新人有苏东坡的才华、郭子仪的福气,像周文王姬昌般生有百子,像传说中的彭祖那样活上800年。”

  春联则是在自己家里替乡亲们写的,常常一张张写得满地都是。父亲便有意考校韩可胜,让他从纸堆里挑出哪一句是上联,哪一句是下联。

  有一次,韩可胜去父亲教书的学堂玩,坐在教室门槛上,看着哥哥姐姐们读书。那天,父亲新教了一首诗,没等学生们背,韩可胜就甩着手里的柳条儿一溜顺儿地背了下来。父亲便索性让他监督哥哥姐姐们背诗。

  15岁,韩可胜走出大山,到离家70多里的高中读书。语文老师也是爱诗的人,他每周在黑板上抄一首古诗,不要求学生背,也不考试。但韩可胜每次都把诗工工整整地抄在本子上,反复诵读。

  逢学期结束,他和三五个同学一起,下午三点出发,步行往家赶,每人一手拿个手电筒,一手拿根竹竿,用来驱蛇。走到半夜,同学们都到家了,韩可胜还得继续往山的更深处走。为了给自己壮胆,他便一个人大声地背诗,一路背到家,已是凌晨一两点。

  高中毕业后,韩可胜先后在安徽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业,读的都是中文系。“那时我已经知道,小时候父亲教我背的诗有些背串了,这首诗的前半句和那首诗的后半句‘混搭’到一块儿了。”

  但,即使是这背串了的诗,也和那山里的水、山里的风一样,早已成了韩可胜人生的一部分。

  念到最后一句,父女俩齐声吟诵,相视而笑

  1996年秋,女儿出生。韩可胜给女儿取名桂子,因为外婆姓“桂”,也因为家门口那棵桂花树。“宋词名句‘三秋桂子’,人世间最美的意境。”

  孩子呱呱落地,在妈妈手里哭个不停,韩可胜接过来,轻声哄。听到爸爸的声音,桂子安静了。“从她妈妈怀孕开始,我就每天摸着她妈妈的肚皮,背诗给她听,她认得我的声音。”

  喂奶、换尿布、陪孩子玩,韩可胜总在有意无意间吟诗,让诗歌变成陪伴桂子的“背景音乐”。

  桂子一岁多的时候,韩可胜搬出“筒子楼”,两室户的新房子显得大了许多,桂子兴奋地奔来跑去。突然,还只能说单词的她,边跑边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一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那个午后,阳光很暖,我和桂子妈妈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

  桂子一天天长大,韩可胜不仅给女儿念诗,还开始给她讲诗背后的故事。“我不会刻意地让她去背,而是像玩儿一样,讲讲故事,讲讲意境。上学路上、睡觉前,都是我们俩背诗、比赛、串诗歌游戏的好时光。”

  从易到难,日积月累。开始桂子也就是把诗当儿歌念,感受音韵和节奏。背得多了,桂子逐渐领悟意思、意境,逐渐明了流派、朝代。诗歌的范围也一再拓宽,向上回溯至《诗经》,向下延展至近代。

  外出游玩,父女俩的旅途也因为有了诗而与众不同。他们总是在出发前,搜寻与景点相关的诗歌,到了景点,抑扬顿挫地吟来,眼前的景便笼了一层诗意。

  2010年,父女俩开车去黄山。一路上,或是爸爸念前一句,女儿接后一句;或是将七言拆成四个字和三个字,爸爸背四个字,女儿接三个字。从上海到黄山,他们竟然没有重复一首诗。

  到了黄山,因为黄山被发现得晚,唐诗宋词中都没有留下描写黄山的词句,父女俩不由觉得少了平日里对景吟诗的乐趣。恰在这时,他们在景区石壁上发现了一首诗,“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这最后一句颇有气势,父女俩齐声吟诵,相视而笑。“当时的情景,现在想来,满满的都是幸福。”

  这种情怀,或许就是在16年诗词歌赋的诵读声酿就的。

  一年多前,女儿离家去上大学,韩可胜便开始着手整理过去16年里教女儿念过的700多首诗词,开设“宝宝念诗”公众号,按难易程度,编成7个阶段,配以原创的赏析文章,在微信上发布。

  此外,除了“宝宝爸爸”,韩可胜另有一个身份——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局副局长。分管网络宣传的他,试水微信也是一种工作上的探索。“开这个账号前,我向领导汇报过,领导们都很支持。”

  工作繁忙,怎么保证“宝宝念诗”每天更新?韩可胜的应对之法是每到周末,就抓紧编好下一周的大部分文章,每天推送。

  经过一年的发展,“宝宝念诗”从韩可胜的“独唱”变成了众人的“合唱”,有了一个十几人的“编辑部”,策划、编辑力量大大加强。这个编辑部存在于韩可胜的微信里,是一个十几人的讨论群,他们中有文化人、媒体人,还有企业家和金融界人士,有些是韩可胜的朋友,有些则素未谋面,但走到一起的共同点是爱诗。“编辑部”里故事多,常常为选题争论得“面红耳赤”。

  撰稿者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韩可胜自己手头正在写有关节令的诗词,另有人专从地理入手,归纳相关诗词,还有人写爱情系列、诗人系列。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学者鲍鹏山也入驻“宝宝念诗”,开设专栏“鲍子念诗”。

  没有商业模式,看似也没什么实际的功用,“宝宝念诗”究竟为何会让韩可胜和他的那些“编辑”们如此着迷,甘愿为之辛苦?没有美女帅哥的影像,没有泛滥的心灵鸡汤,“宝宝念诗”又究竟为何吸引到数万粉丝?

  “无用”的诗词,究竟有何用?

  桂子的成长或许就是答案。“从小到大,桂子念诗、弹古筝、绘画、跳民族舞,生活丰富多彩,唯独没有上过任何应试的培训班,当她因为没有奥数、英语证书而被心仪的学校在单独招生中拒绝时,我在瞬间对自己的选择有过怀疑,但最终,当我看到桂子成绩优秀、比同龄的孩子更沉静稳重时,我仍然相信,走近诗是我们的幸运。”

  不止是沉静与稳重,还有那份善良。中学阶段,桂子一直自发组织同学为社区里的特殊少年补课,但当有关部门要求桂子提供被帮助者名单和家庭情况,要将之公布于众时,桂子拒绝了。她在日记中写到:“不能因为我帮助了他们,就可以把他们赤裸裸地‘示众’。”

  这种情怀,或许就是在16年诗词歌赋的诵读声中酿就的。

  如今,桂子远离父母,孤身求学在外,韩可胜却是一点儿也不担心。“我相信,不管将来她走到什么地方,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诗词都将成为她生命的底色。我们做父母的,不可能永远陪着她,但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会一直陪着她,让她走到哪儿都不孤独。”(韩可胜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优秀毕业生

 

原文阅读地址:

解放日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5-01/23/content_59924.htm

中国学前教育网:http://web.preschool.net.cn/html/2015-01-28/n-91815.html

赭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

花津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邮编:241002     电话:(0553)5910027

天门山校区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九华北路171号

邮编:241008

教育基金会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中路2号

邮编:241000